登入

資產 1

關於6種太陽能迷思大破解!

太陽能有趣新知
太陽能迷思大破解!

迷思一:太陽能與風力發電不穩定,無法成為主要電力來源?

的確,太陽能與風能都是屬於有「間歇性」的能源,間歇性指的是能源的來源會因為天氣晴雨、白晝夜晚等不同的狀況而有所變化,不是恆常不變。但即使太陽能與風能屬於間歇性能源,受到日照時間和氣象的影響,他們在發電的時候並沒有「頻率不穩定」的問題,相反地,其實是可以預測的。另外,人們的用電需求也不是穩定不變,而是隨著時間改變,例如晚上用電比白天少許多。因此利用越來越精準的氣象預測數據,便可以有效預估與管理再生能源的發電情形,如能進一步監測用電戶的電力需求與行為模式,配合電池儲能設備的使用,便可提升供需兩端的穩定平衡。

0f9fd53123f7f6ff2d92684ed896e76c

迷思二:使用過的太陽能板難回收?太陽能板是高汙染設備?

製作太陽能板會產生的廢棄物與半導體產業廢棄物非常類似,也就是與製作手機、電腦等產品的廢棄物很相似。臺灣生產非常多半導體,在廢矽晶料、廢切削油等相關產物與廢棄物的再利用技術已發展相當完備,回收後的再利用率高達 95%矽的回收率約為 85%,可回到半導體產業作為原料。至於化學聚合物,則須高溫裂解成有機燃料,燃燒並回收能源後,才能重回環境

依照目前太陽能技術的發展,太陽能板中的雙玻模組將逐漸成為主流,此種類型的太陽能板中化學聚合物將再下降 50%,需要燃燒的廢棄物將會更少,對環境污染也隨之降低。同時,隨著國內太陽能發展腳步加快,臺灣應會建立更嚴格的法規,強制回收太陽能廢棄物。

image-2

迷思三:清洗太陽能板,會造成化學汙染?

太陽能板長期放置於戶外,的確會有鳥糞、灰塵等附著,可能會影響太陽能板的透光率,進而影響發電效率。因為這些附著物相當單純,太陽能板只要定期以清水清洗即可,不需要用化學洗劑,因此不會造成額外的汙染。

另外,太陽能板在組裝時以玻璃或聚合物緊密封裝,都是金屬和化工產物,並不會因為用清水清洗,就有化學物質洗出來

迷思四:臺灣颱風這麼多,太陽能板會不會被吹走?

近年太陽能板相關技術發展迅速,太陽能板也越來越穩固。其實在太陽能板安裝前,都會確認規格、符合規範,並要以風壓測試其支架跟模組的能耐,所有結構也有結構師的認證,確保施工品質。根據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(NREL)的資料,2009 年到 2013 年間安裝的 50,000 個太陽能發電系統中,每年只有 0.1% 受損。

迷思五:臺灣的先天條件不適合發展再生能源?

臺灣因為位處北回歸線、整體日照面積大,很適合發展太陽能發電。雖然有人認為臺灣地小人稠,不應再浪費土地面積發展太陽能,應該直接圈地蓋集中電廠比較好,但這是忽略了太陽能可以與住宅、豬舍、魚塭等既有的設施共存,可以直接蓋在屋頂與設施上,不僅提升低經濟價值的土地使用效率,更可達到建築物遮陽降溫等附加效果。

另外,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剛好適合互相搭配,藉由風力發電冬季與晚上較強、太陽能發電夏季與白天較強的特性,達到互補,讓臺灣發展再生能源也有機會穩定的供電。

除此之外,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臺灣還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。雖然目前而言探勘進程與技術都還在起步階段,但在未來有發展的潛力。

迷思六:家中的房子若不能裝太陽能板,就無法參與太陽能發電?

生活在都市集合住宅的居民,可能礙於管委會、法規、產權、日照角度等因素,而無法在自家頂樓裝設太陽能板。然而,即使不裝在自己家中,仍可與社區鄰里共同組織,透過公民電廠的方式,響應太陽能發電。所謂公民電廠,就是由民眾自主性設立相關組織,透過集體出資、付出勞力、提供物資或資源等方式,讓參與民眾獲得電廠的所有權或股權,並參與電廠營運。

公民電廠有三種參與方式:

1)可由公民自主發起, 民眾自行出資或對外募資,並委託太陽能發電業者辦理

2)由營運商發起,屋主僅提供屋頂空間,不出資也不收租,但共享售電之收益

3)或由地方政府成立能源公司發起,號召公民投資入股,帶動地方綠能產業發展。

換句話說,即使自己家裡不裝,或者有空間卻沒有足夠資金,還是可以透過出租家裡屋頂、出資投資別人屋頂的太陽能板等多元的方式,參與再生能源的發展。

Follow Us

碳集農場

POWERNCH